MV[音樂短片]

MV即音樂短片(Music Video),是指與音樂(通常大部分是歌曲)搭配的短片,現代的音樂錄像帶主要是為了作為宣傳音樂唱片而製作出來。

即使音樂錄像帶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很久以前,但直到1980年代美國音樂電視網(MTV)成立之後音樂錄像帶才開始成為現今的樣貌與普及,音樂錄像帶可以包括所有影片創作的形式,包含動畫、真人動作影片、紀錄片等。 就音樂電視的概念而言,它應該是利用電視畫面手段來補充音樂所無法涵蓋的信息和內容。要從音樂的角度創作畫面,而不是從畫面的角度去理解音樂。廣告是宣傳產品,MV是宣傳歌曲和歌手。傑出的MV視覺造型包括兩個方面:詮釋音樂,展示歌手。

較權威的定義則是:MV指把對音樂的讀解同時用電視畫面呈現的一種藝術類型。

MV的歷史

MV是1926年從法國發明,但在法國並未發現MV的樣品,第一次1928年出現在美國,然後發展至全球。

80年代時,新式的MV出現,新式的MV也可以叫成“麥可傑克遜之後的音樂影片”,因為是麥可傑克遜(美國)將MV推向了巔峰,實現了音樂與電影同時表演。

經典MV片段 經典MV片段

至今,MV是配單曲不可少的,創新與懷舊也不斷的出現,而格萊美大獎也有MV的獎項,在80年代被命名為:"麥可傑克遜最佳音樂錄像帶"或“格萊美音樂錄影獎項”(包括提名)。

創意方法

1)對應創意:以歌詞內容為創作藍本,可以去追求歌詞中所提供的畫面意境以及故事情節,並且設定相應的鏡頭畫面。舉個示例:王力宏的《你和我》,圍繞著”王力宏在廣播台上唱歌給每個開收音機的人聽“這個情節,突出了他所表達的主題。

2)平行創意:音樂內容與音樂畫面呈面線平行發展,畫面與音樂的內容分割開來,各自遵循著自己的邏輯線索向前發展,看似畫面與歌詞內容似乎毫無關聯,但實際上給我們的總體印象是有內在聯繫的。舉個示例:麥可傑克遜的《Thriller》(顫慄者),是一部偉大的音樂錄影帶,這部MV開創了全世界的音樂錄像帶新形式,成為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個轉折點。

歷史

MTV播出的第一支音樂錄像帶是The Buggles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

真正影響當今的MV的音樂人是麥可傑克遜,在1982年12月發行了他的專輯《Thriller》,這張專輯隨後將音樂錄影帶的發展推上了一個歷史的最高度,在麥可·傑克遜以前,MTV只是歌手對著鏡頭唱歌,十分無趣。而MJ是第一個將舞蹈融入音樂錄影帶中的;在1983年,Michael的MTV徹底震驚了全世界,他是第一個把MV加入故事情節拍成微型電影的音樂人!

麥可傑克遜 麥可傑克遜

麥當娜在20世紀80年代藉由MTV成名,她高度依賴MTV來宣傳她的音樂。1984年MTV製作了其第一個“MTV錄像帶音樂獎”(MTV Video Music Award),後來該獎項為了表彰MJ在MTV的成就將其改成“Michael Jackson MTV錄像帶音樂獎”。這個獎成為了音樂工業中的一個重要場合,以及讓那些認為葛萊美獎過於乏味古板的人有個時髦的替代選擇。

與麥當娜同期出道的音樂人辛迪·勞帕,在1985年推出的兩支音樂錄影帶《The Goonies 'R' Good Enough》(Part1與Part2)是歷史上第一支分上下劇情的MV。

中國大陸第一個MV是屠洪剛和張國立弄出來的,早在1990年中國還沒有MV的時候,剛剛憑藉青歌賽出道不久的屠洪剛就找到正在北漂的張國立,在1990年用膠捲拍攝了中國的第一支MV《感覺自己》,當時張國立也還沒有MV的概念,根本不知道MV是什麼,屠洪剛就給他看了國外MV的視頻。真正意義上第一支推出的MV就是6年後,1996年張國立導演屠洪剛的《霸王別姬》MV,後來就有了張國立導演那英的《霧裡看花》等很多一線歌手的MV,張國立也成了國內MV導演的鼻祖,獲獎無數。

製作過程

音頻

(1)如果MV中有多個音頻,沒有特殊需要的話,保持其音量一致。

(2)如果MV是純音樂配畫面的,疾配快,緩配慢。

(3)如果MV是有歌詞的音樂,歌詞內容配畫面的同時,疾配快,緩配慢。建議歌詞先鋪在軌道上,因為只有歌詞的預覽是不會卡的,就算你128記憶體用PRE,都不會卡。調整,讓歌詞字幕符合歌詞音頻,這樣鋪視頻的時候,將相關視頻對準一句句歌詞就很方便了。

視頻與音頻關聯

音樂短片 音樂短片

(1)歌詞內容配畫面,不一定所有的都匹配(不是原唱歌很難做到這點),但要保證能配的都配上。

(2)兩句歌詞之間、歌詞與前/見/尾奏之間、節奏變換點,等等地方,視頻畫面要變換。

(3)快節奏的歌,快節奏的地方,視頻要時時變換符合節奏——即使,你變換的畫面讓人第一遍欣賞時看不清內容。

視頻

(1)攝影上取鏡範圍不變、焦距不變、人物動作基本不變的“靜態”視頻,比如說話、沉思、特寫一類,在沒有濾鏡、遮罩點綴的情況下,最好不要超過3秒,除非是特殊需要。拉、推、跟鏡頭、變焦的攝影畫面是MV片源的首選。

(2)人物的近景與特寫在一個MV中不要出現過多(哪怕是不同的人),遠、中、近、前、後景要分布合理,適當放一些風景、或者主角不在的空鏡頭。

(3)片源如果有黑邊,最好統一修剪掉;不修剪的話,不得使用三維、翻頁之類讓黑邊出現在畫面中心地帶的轉場,不得在畫中畫邊緣出現黑邊。黑邊的存在,還將影響一些濾鏡的效果,比如說平均濾鏡——狹窄的黑邊同樣被模糊,一模糊就放大更明顯了。

(4)儘量不要出現類台標狀的東西,實在沒辦法用光線、光暈、修剪濾鏡之類的遮一下。

(5)不要天花亂綴式地使用花哨的轉場,不要全程用奪目的閃光轉場,轉場只是點綴,不是MV主體。一般的淡化轉場應該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其他,強音“爆炸”使用粉碎轉場,回憶、閃回使用閃光轉場,等等。

(6)對白、名字字幕問題按著需要辦,想讓人看清字幕的,就選帶字幕的視頻;不想讓人看見的,做全程寬屏的MV,或者想辦法遮掉有字幕的視頻,用歌詞、濾鏡都能遮。

(7)不要把一個MV的內容“塞”得很滿,有的視頻,即使鏡頭很完美,如果MV不需要,刪。

(8)不要留念人物很帥很帥的鏡頭,該轉場的時候一定要轉。

(9)沒有特殊需要,視頻速度的調整,不小於50%,不大於125%,否則將出現明顯的人為加工痕跡。

(10)想表現一件事,要選畫面上最合適、讓人一目了然的鏡頭。

視頻選景

(1)做集錦的,分配客觀,不因自己喜好偏於哪個角色。

(2)做單人的,不要把鏡頭一直給在主角身上,尤其不要一直給說話近景,也要給一些主角的遠景、與他人的合景、相關的空鏡頭。如果該主角只有近景,那,濾鏡遮罩有什麼用什麼,人為加工出MV的層次,至少給出主角近景身後的全景。

(3)沒有特殊需要,電視一角色多演員的,最好只給其中一個演員的近景;一演員多角色的,在一個MV中不要出現代表兩個角色的演員近景。

(4)如果名字字幕統一要打,在PS中可以自己做類同該電視上名字字幕的格式的字型,打上去以假亂真。

(5)打鬥場面,如果原片拍得很差,切換鏡頭要頻繁,無轉場的硬切也好,10楨的交叉淡化轉場也好,另外適當加快視頻速度,切出來的打會好看些。

(6)空鏡頭——天空太陽夕陽月亮雲層山嶽江水浪花旗幟……是合適的就拿來用。

附錄1:電影電視術語——後期製作(黑色為原文,綠色為我的批註)

電影電視的片子不外乎是N個鏡頭合成出來的,MV的理念與其雖有不同,MV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電視某一類劇情的集錦,但是製作手段上是可以參考的,某不才,強加在MV上,在此試析一二。

[分鏡頭劇本]

又 稱“導演劇本”。將影片的文學內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攝製的鏡頭,以供現場拍攝使用的工作劇本。由導演根據文學劇本提供的思想與形象,經過總體構思,將未來影片中準備塑造的聲畫結合的銀幕形象,通過分鏡頭的方式予以體現。導演以人們的視覺特點為依據劃分鏡頭,將劇本中的生活場景、人物行為及人物關係具體化、 形象化,體現劇本的主題思想,並賦予影片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分鏡頭劇本是導演為影片設計的施工藍圖,也是影片攝製組各部門理解導演的具體要求,統一創作思想,制訂拍攝日程計畫和測定影片攝製成本的依據。分鏡頭劇本大多採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詳有略。一般設有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音響、音樂等 欄目。表格中的“攝法”是指鏡頭的角度和運動;“內容”是指畫面中人物的動作和對話,有時也把動作和對話分開,列為兩項。在每個段落之前,還注有場景,即 劇情發生的地點和時間,段落之間,標有鏡頭組接的技巧。有些比較詳細的分鏡頭劇本,還附有畫面設計草圖和藝術處理說明等。

做MV沒有拍電視這么複雜,MV的文案大致可以等同於以上,不管你的文案是否寫出來,總要有個大致的概念放在心裡。寫出來的文案,不外乎是太複雜太長了,記不住所以才寫。

[合成鏡頭]

一般指採用“合成攝影”方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有時也指電影鏡頭的聲畫合成。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畫面與聲音是分別記錄在兩條載體上的,直到印製影片複製時,才將畫面與聲帶合印在一條膠片上。因此,聲畫俱備的鏡頭,也稱“合成鏡頭”。約等於MV的視頻與音頻結合。

[音畫同步]

影片音畫關係的一種。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相同。有時還會形成畫面,音樂與音響效果三同步。約等於MV的視頻內容與音樂節奏同步。

[閃回]

影 片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來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起伏。與一般回憶及倒敘不同,閃回不需要中斷原來場景中的動作和節奏,而擷取最富於特徵、最具有鮮明形象性的動作或細節,用極其簡潔明快的手法加以強調和表現,給觀眾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閃回”的內 容一般為過去和已經發生的事情,如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兩者統稱為“閃念”。

[出畫入畫]

電 影藝術處理鏡頭結構的一種手法。鏡頭畫面中的中心人物或運動物體離開畫面,稱為出畫:人物或運動物體進入畫面,稱為入畫。當一個動作貫串在兩個以上的鏡頭中時,為了使動作流程繼續下去而不使觀眾感到混亂,相連鏡頭間的人物或運動物體的出畫和入畫方向應當基本上一致,否則必須插入中性鏡頭作為過渡。

[淡入淡出]

也 稱“漸顯漸隱”。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後一個畫面逐漸顯現,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的開端稱“淡入”,表示一個段落的開始。前一個畫面漸 漸隱去直至完全消失,稱“淡出”,表示一個段落的結束。淡入、淡出節奏舒緩,具有抒情意味並能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間歇,產生一種完整的段落感。

橙色憶象覺得,這個指MV上的淡化成黑色,或者是模糊類的淡化。

[化入化出]

也 稱“溶出溶入”、“溶變”.或簡稱“化”、“溶”。電影中表示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指前一個電影畫面漸漸消失(化出)的同時後一個畫面漸漸顯現(化 入)。兩者隱顯的時間相等,並且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短時間的重疊,即經過“溶”的狀態實現交替,也常用以表現現實與夢幻、回憶、聯想場面的銜接。“化”的方 法,比較含蓄、委婉,並往往有某種寓意。根據內容、節奏的需要,“化”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在1-3秒之間。貌似這個才是MV上常說的交叉淡化。

[切出切入

指 上下鏡頭直接銜接。前一個鏡頭叫“切出”,後一個鏡頭叫”切入”。這種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鏡頭組接方法,能增強動作的連貫性,不打斷時間的流程,具有乾 淨、緊湊、簡潔、明快的特點。往往用於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行動的銜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攝中,同一場面內的鏡頭,一般多採用這種銜接方式。隨著鏡頭的切出切入,觀眾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逐漸了解表現對象,並不感到畫面的組接痕跡。

電視原片一般都是這種在MV上稱之為不加轉場“硬切”的方式,在MV上,也不可能在每個鏡頭之間都使用轉場,可以保留原片的部分“硬切”,那些都是很連貫的鏡頭。

[動作銜接]

使 影片主體動作具有連貫性的剪接方法。包括人物形體動作、鏡頭動作和景物動作三個方面。人物形體動作以動作變換瞬問的轉折處為剪接點,運用分解法或增減法,使上一個鏡頭與下一個鏡頭的轉換連線具有連續性而無跳躍感,鏡頭動作指推、拉、搖、移、跟、升、降等運動性鏡頭的剪接,一般以動接動,以靜接靜的方法,使 上下鏡頭動作有機結合,連貫流暢;景物動作指自然界景物在鏡頭中的動作,諸如行駛中的輪船。火車,日出月落,風雲變幻等等,一般都根據影片內容、情節和人物情緒選擇最佳的剪接點,以取得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這條做一般MV時不需要怎么注意,電視都給你切好的,如果是“移花接木”型的劇情MV,就得認真選擇毫不相干的視頻做銜接了。

[校色]

校色是數字合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合成前常常需要對前景和背景畫面進行校色,以便保持其色調的統一。很多時候即使沒有特技鏡頭,也不需要進行合成,但為了使畫面色彩更加漂亮,導演也會要求對拍攝下來的鏡頭進行校色。

N部片子做一個MV,一般要校色,一部片子的,片源色調都給矯正好的。

[幾何變換]

幾 何變換修改的不是像素的顏色值,而是移動像素在畫面上的位置。最基本的幾何變換是在平面上對畫面進行平移、旋轉、放縮,另一種基本的幾何變換是鏡像,在模仿鏡面反射時經常使用鏡像。複雜一些的幾何變換是在三維空間對畫面幾何位置進行變換,最為複雜的幾何變換就是在數字經常用到的變形扭曲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漸 變。MV上常見。

[濾鏡]

濾鏡利用畫面一定範圍內相鄰的像素進行計算出新的像素值。濾鏡的種類繁多,其用途十分廣泛,能夠實現的功能也千奇百怪。MV上更常見。

[圖像合成]

我們這裡所說的合成特指把兩個畫面合併為一個畫面的過程。有很多種常見的合成方式,它們基本上都是對兩個畫面(有時還需要一個單獨的Alpha通道)進行些簡單的算術運算。

MV上常見的遮罩,往往是脫離原片的背景,自行合成一個新背景。

附錄2:電影電視術語——鏡頭類型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像機跟隨運動著的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係,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推鏡頭]

將 攝像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像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時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 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拉鏡頭]

將攝像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像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繫。

以上三條,如果片子上有,大加利用,MV會很完美。電影的拍攝上用的比較多,電視劇情冗長,用得少,尤其是古老的片子,基本不用,近幾年的片子使用還好,所以說拍得好的片子MV容易做。有時,可以人為地對片源做一些推、拉鏡頭,前提是保證畫面的清晰度。

[全景]

攝 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係。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差別懸殊。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前景]

鏡 頭中位於主體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具有烘托主體和裝飾環境等作用,並有助於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在某些移動攝影中,藉助前景的變化與更迭,可增強鏡頭的運動感與節奏感。前景應與畫面內容有機結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裝飾美,會破 壞畫面的統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現的主體。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像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前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後景。不僅能使觀眾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由於取景範圍較寬,可以在同一畫面中拍攝幾個人物及其活動,因此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景在影片中占較 大比例,大部分用於需識別背景或交代出動作路線的場合。中景的運用,不但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衝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因此常用以敘述劇情。

[後景]

鏡 頭中位於主體後面或靠近後邊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與前景相對應,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後景可以豐富畫面形象,產生多層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鏡頭的空間深度,從而構成場景的典型環境和生活氛圍。攝像機取俯角拍攝時,畫面中後景的表現最為明顯。在某些場面處理中,後 景即構成背景。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像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後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前景。

[遠景]

攝 取遠距離人物和景物的電影畫面。這種畫面可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廣闊深遠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或環境氣氛。遠景可用以表現規模浩大的人群活動,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同時,遠景也常被用來抒發情感、創造意境,即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內心波瀾。

[中景]

攝 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視距比近景稍遠,能為演員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不僅能使觀眾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由於取景範圍較寬,可以在同一畫面中拍攝幾個人物及其活動,因此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景在影片中占較大比例,大部分用於需識別背景或交代出動作路線的場合。中 景的運用,不但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衝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因此常用以敘述劇情。

[近景]

攝 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視距比特寫稍遠。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動占據畫面顯著地位,成為主要表現對象,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作用有相似之處。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緻的刻畫。在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關係方面, 近景有其獨到的藝術功能。近景有時也用於攝取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寫

拍 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範圍小,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特寫鏡頭與其他景別 鏡頭結合運用能通過鏡頭長短、遠近、強弱的變化,造成一種特殊的蒙太奇節奏效果。

[大特寫]

又 稱“細部特寫”。把拍攝對象的某個細部拍得占滿整個畫面的鏡頭。取景範圍比特寫更小因此所表現的對象也被放得更大。這種明顯的強調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寫和特寫一樣,成為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手段,具有極其鮮明、強烈的視覺效果。在一部影片中這類鏡頭如果太長、太多,也會減弱其獨特的感染作用。

[空鏡頭]

各類MV片段 各類MV片段

又 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 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 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